![](/themes/default/public/img/qq.png)
發布時間:2011-09-19 17:17:08
9月8日,索芙特發布公告稱,第一大股東廣西索芙特科技已與廣西日報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簽訂了重組框架協
議。這意味著A股市場將在未來多出一只傳媒股,而索芙特極有可能將就此淡出資本市場以及日化行業的視野。
“現在的索芙特已經無力翻盤,他們剩下唯一有價值的就是上市公司的殼資源。將殼賣給廣西日報能夠使得
大股東獲利套現,而廣西日報也正好實現借殼上市,這筆交易對雙方都有好處。”廣東精實營銷管理顧問有限公
司總經理馮建軍向本報記者表示。
但結合此前上市的幾大傳媒集團在資本市場的表現,不少傳媒行業證券分析師則普遍不看好廣西日報的上市
前景。
重組細節未明
相關資料顯示,此次重組主導方廣西日報傳媒集團旗下擁有8報3刊3網13公司1工廠,就業人員超過5000人。
目前,盡管廣西日報傳媒集團入主索芙特的消息已經傳得沸沸揚揚,但是該集團會將哪些資產置入上市公司
、索芙特的現有資產又將如何處理目前仍未可知。
9月14日,索芙特董秘李博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重組進展沒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快,目前雙方僅僅是
簽訂了一個框架性重組協議,關于實質的重組內容還沒有開始談判。”
李博稱,由于廣西日報是黨報,涉及多層政府關系,因此審批的手續很麻煩。
對于重組方案的內容細節,索芙特方面承諾,最晚將在10月20日披露重大資產重組信息。“若公司未能在上
述期限內召開董事會審議并披露相關事項,公司證券將于10月20日恢復交易,其后3個月內不再籌劃重大資產重組
事項。”
而廣西日報傳媒集團方面對重組細節也三緘其口,一位集團工作人員告訴本報記者,集團成立了一個專門的
臨時性團隊負責上市事宜,但是相關進展情況,連集團內部員工也并不清楚。
有消息稱,索芙特引進廣西日報的背后,應該有當地政府的牽線搭橋。不過,廣西省國資委的一位負責人向
記者表示,重組是企業的自主行為,國資委并沒有參與其中。
順勢借殼
此前,索芙特與強生、寶潔、安利“緋聞”不斷,廣西日報的出現多少讓外界感到些許驚訝。
事實上,報業集團借殼上市已成為當下傳媒業上市的慣用路徑。此前有解放日報報業集團借殼新華傳媒成功
實現整體上市,今年浙報傳媒借殼ST白貓將在年內正式登陸A股市場,而南方報業借殼ST炎黃盡管最終未能成行,
但報業集團上市趨勢已經顯露無遺。
根據2010年新聞出版總署出臺《關于進一步推動新聞出版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表示鼓勵條件成熟的
新聞出版企業上市融資,跨媒體、跨行業、跨地區、跨國界和跨所有制重組,要在3到5年內,重點培育六七家資
產超過百億元、銷售超過百億元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大型新聞出版企業。
中投顧問IPO咨詢部分析師崔瑜告訴本報記者,近年傳媒行業上市頻繁體現了文化產業的政策導向作用,文化
部門對大部分文化產業改制、放行催生了大量具有上市規模的企業。
從當前我國各省市報業集團的規模來看,目前上市的報業集團還只是一部分,預計2011-2015年,報業集團上市將
成為趨勢。
而橫在廣西日報傳媒集團面前更大的挑戰將是政府主管部門的審批門檻。此前南方報業集團欲借殼ST炎黃上
市,但最終因證監會未放行而告吹。
市場看空
不過,對于廣西日報傳媒集團的上市前景,一些業內人士表示并不看好。“從報業集團上市的整體狀況而言
,目前的情形并不樂觀。不論是北青傳媒,還是新華傳媒,業績都不理想,廣西日報傳媒集團恐怕也很難免俗。
”一位傳媒業資深人士向記者分析。
記者獲悉,被譽為內地傳媒“第一股”的北青傳媒,2011年上半年營業收入3.55億元,利潤總額累計已跌
28.39%,至2854.3萬元。中期純利2723.8萬元,倒退26.14%,每股虧損0.14元。
這家由北京青年報社控股的上市公司,旗下擁有《北京青年報》、《信息產業報》等多份北京當地的知名報
紙,但是多年來在資本市場的表現始終較為疲軟。
而總部位于上海的新華傳媒,盡管擁有《解放日報》、《新聞晨報》、《申江服務導報》、《I時代報》等多
份上海當地知名暢銷報紙,但同樣在今年上半年交出了一份較為尷尬的業績報告。
新華傳媒半年報顯示,2011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0.05億元,同比增長2%,歸于母公司的凈利潤8386萬元,
同比下降6%,合每股收益0.08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約2592萬元,同比大幅下降62%,經營性業績大幅低于市場
預期。
“廣西日報傳媒集團旗下一方面缺少全國知名的報刊雜志,缺少真正的核心資源。另一方面,就連地處北京
、上海的北青傳媒和新華傳媒也銷量不佳,而廣西日報地處一隅,市場空間就會更加有限。另外,索芙特身陷虧
損泥潭,恐怕會進一步拖累集團運營成本。”一位券商人士向記者表示了其看法。
而崔瑜則認為:“廣西日報和索芙特在業務關聯性方面毫無交點,對于虧損的殼資源,廣西日報很可能會剔
除不良資產,將索芙特的一些資產項目進行出讓,以降低集團業務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