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mes/default/public/img/qq.png)
發布時間:2011-09-15 16:40:46
目前,公安部從浙江、山東等地查獲的多份可疑“食用油”樣本,正在陸續送北京市食品安全監控中心檢測。
在處理室,技術人員將每種油樣分別稱取兩次,標注了相同的編號。“每個油樣須同時做兩份,兩次檢測結果在誤差范圍內,結果才可信。”
不過,要在上千個油樣試管中,搜尋地溝油的蹤跡,“最關鍵是展開四大類核心指標檢測”,市食品安全監控中心副主任張衛民介紹,這四類核心指標分別是多環芳烴、膽固醇、電導率和特定基因組成,如同四面“照妖鏡”,由不同實驗小組同時工作,任何一分樣本在任何一類指標項目中檢出異常,“說明含地溝油風險極大”,還須再接受數層復核關,直至確認,最終讓地溝油“李鬼”無處遁形。
膽固醇檢測
科研人員通過與儀器相連的電腦屏幕,隨時監測每個試管中的膽固醇含量,“真正的食用植物油中一般不含膽固醇或含量極低,如果某份油樣中的膽固醇含量高出預設的正常限值,即可高度懷疑該油脂中含有地溝油”。
電導率檢測
電導率的檢測原理類似。科研人員介紹,正常油脂幾乎不導電的,但油脂酸敗后產生的各種極性物質可使油脂導電。地溝油由于反復烹炸,成分復雜,摻雜大量金屬離子而產生導電性,電導率較高。
多環芳烴檢測
致癌物多環芳烴是目前地溝油安全風險中已被證實的最大危害成分。相關人員介紹說,“多環芳烴”這類關鍵檢測指標,是在地溝油檢測體系建立過程中,由科研人員查閱相關文獻,模擬地溝油生產過程及風險描述后預設的,包括16個具體的指標檢測項。但由于在北京地區食用油風險監測中,這些指標均未檢出,研究團隊還一度懷疑這個指標的設置意義,“直到今年7月底,我們在公安部送檢的首批黑窩點繳獲的油樣中,檢出含有地溝油成分和多環芳烴”,才證實了它們的風險相關性”。
特定基因組成
最相關人員介紹,地溝油是多種不同來源的廢棄油脂混合而成,往往含動物油脂,因此,科研人員依據分子生物學基因鑒定原理,嘗試很多方法,搜尋油樣中是否含動物性基因,再對檢測出的基因片段進行測序,以判定食用油中是否含有動物源性成分。在公安部送檢的多份樣本中,“我們曾檢測到有樣本含有豬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