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國家,“垃圾圍城”已成為城市健康發展不得不面對的一個難題,在世界范圍內,如何處理垃圾也是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相關數據,2016年,我國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達2億噸,主要的處理方式是填埋,填埋處理比例約占垃圾總量的60%。但填埋又不可避免地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如何更“清潔”地處理垃圾,將垃圾處理納入循環經濟和再生資源體系中,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想通過垃圾處理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妨多多了解國外的垃圾處理方式。
一、國外的垃圾治理經驗
在日本,垃圾是分日清運,如周一、周二清運可燃燒垃圾,周三清運可回收垃圾,周四清運不可回收垃圾。居民需要在垃圾清運當天早晨8點前,把垃圾堆放到指定地,不能錯過時間,否則就要等下周。如果要扔桌子、衣柜等大件垃圾,居民需要到便利店、超市等處購買一種處理券,把券貼到大件垃圾上,與垃圾清運部門溝通好,在指定日期搬運到指定地點。
在新西蘭,當地政府向每戶居民家發放了三個不同顏色的垃圾桶,一個用于裝生活垃圾,一個裝可回收垃圾,另一個裝樹枝、草葉等。環衛工人來收垃圾時,打開桶,一旦發現不按要求分類,會在桶上貼上提示紙條,待分類合格后才來收。
在新加坡,每個居民樓下都設有專門的分類垃圾桶,垃圾由專業公司回收。當地是不允許私人到垃圾桶里翻揀垃圾的。新加坡有一套相當嚴格的處罰規定,亂丟垃圾最少罰50新幣,相當于250元人民幣,高則可達上千元,甚至還可能被告上法庭。
其實,中外在垃圾處理技術上的差距并不那么大,但民眾對從前端垃圾的產生和分類,到末端垃圾處理概念上的普及和觀念上的調整,以及從業者在垃圾處理的過程中實施更為高效科學的管理,同時政府保證相應法律法規的完善和監察,如此集三方之合力,才能更好地解決目前中國環境問題。
免責聲明: 本網部分文章和信息來源于互聯網,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和學習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立即聯系管理員我們會予以更改或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對使用本網站信息和服務所引起的后果,本網站不作任何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