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城市生活垃圾持續增加,環境污染問題突出,垃圾處理的發展方向和技術路線日益受到關注,已經成為城市政府面臨的最棘手的問題之一。
1 主要問題分析
2003年,我國660個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達1.5億t,每年以約4%的速度增長。按各地上報的數據統計,目前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約為51%。但是,根據對255個城市的388座生活垃圾處理場(廠)的調查分析,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達標率約25%,考慮運行管理等因素,實際的無害化處理率不足20%。垃圾污染環境、危害群眾(尤其是農民)的問題非常突出。
近年來,國家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城市垃圾處理得到支持,一批國債項目相繼建設。同時,通過推進市場化改革,投資主體多元化格局開始形成,城市生活垃圾處理開始進入高速發展時期。但是,總體講,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發展方向并不明朗,真正適合國情的技術路線尚未形成,一些傾向性問題已經顯現,并將可能影響全行業的健康發展。
1.1 填埋處理比例過大
難以滿足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的要求。目前垃圾填埋處理的比例超過85%,問題也最突出。一是消耗大量土地資源,不少城市很難找到新的填埋場;二是產生大量滲瀝液,大部分垃圾場存在滲瀝液污染問題;三是填埋氣體污染大氣,并存在安全隱患,目前能夠對填埋氣進行資源化利用的填埋場不足3%;四是大部分可回收資源一埋了之,不能再生利用。調查還表明,建設規范的無害化填埋場,投資并不如想象的節省。1座日處理垃圾1 000t的填埋場(20 a使用期,服務人口約100萬人),需投資2億-3億元,每噸垃圾處理成本(含投資成本)達60-80元。
1.2 焚燒處理發展迅猛
一些項目存在隱患和風險。垃圾焚燒發電是歐美國家和日本采用的主要方式之一。近年來,我國垃圾焚燒技術得到快速發展,目前已有約50座生活垃圾焚燒廠投入運行,近百個垃圾焚燒項目正在規劃建設之中,僅東莞市就計劃建設10多座垃圾焚燒廠。垃圾焚燒發電在垃圾減量化和熱能利用方面有一定優勢,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必須冷靜分析一些傾向性的問題。一是投資和運行成本高。日處理1 000t垃圾工程投資4億-6億元,平均每噸垃圾處理成本超過1SO元;二是依賴于較高的上網電價。燃煤火力發電上網電價每千瓦時約0.3元,而垃圾發電的上網電價一般超過0.5元。為追逐發電收益,一些企業過量加煤,實際演變成“小火電”項目;三是焚燒產生的飛灰未作妥善處置。按照環保要求,飛灰由于含有超量有毒有害物質,應按危險廢物處置,處置成本高達1 S00元/t左右,即每噸垃圾處理成本要增加數十元到上百元。這一費用大部分被忽視。此外,垃圾焚燒產生的二惡英污染問題依然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我國生活垃圾的發熱量低,約為發達國家的1/3,并不適合焚燒。垃圾加煤焚燒是無奈之舉,煤的熱利用效率約為常規鍋爐燃煤的1/2,在技術經濟方面是否合理有待進一步研究。
1.3 生物堆肥技術良莠不齊
一批國債項目成“垃圾項目”。利用生活垃圾堆肥在我國有較長時期,但效果不好。突出問題是,垃圾分選效率低、肥料質量差、沒有市場銷路。最近查處的四川、安徽一批垃圾處理項目,絕大部分采用機械分選和生物堆肥技術,均不能正常運行。主要原因,一是某些部門決策失誤,監管不力;二是設計思路錯誤,技術不成熟,設備粗制濫造或盲目引進。
2 思路的調整
2.1 對生活垃圾特性的再認識
我國生活垃圾的主要特性不同于發達國家。第一,我國生活垃圾含水高,一般為55%-65%,一些南方城市在夏季高達70%,而西方國家一般為30%—35%。第二,我國生活垃圾中廚余和餐飲等有機廢物比例大,為45%—55%,西方發達國家一般在20%左右。第三,我國生活垃圾依然以混合收集為主,盡管近年來大力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收集,但收效甚微。全國絕大部分城市處理的都是混合原生垃圾。而發達國家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率在60%以上,德國等一些歐洲國家超過80%。
我國生活垃圾的這些特性,使我們面臨的問題比發達國家更加棘手。一是垃圾填埋產生的滲瀝液量大,污染物濃度高;二是生活垃圾發熱量低,大部分不宜直接焚燒;三是混合垃圾具有“黏稠”性,難以進行機械化分選,資源回收率低,堆肥質量差。多年來,我們十分注重借鑒或引進國外的技術和設備,但是,實踐表明,國外的技術和設備在我國并不完全適用。當務之急,要進一步認識我國生活垃圾的特性和產生的影響,加強針對性研究和實踐,開發適合國情的技術和設備。
2.2 對技術路線的反思
多年來,我們的技術研究和資金投入著重在兩方面,一是在引進國外技術和設備的基礎上,進行必要改造和國產化,使之適用于中國垃圾處理;二是強化末端污染的治理,使之達到環境標準的要求。
在填埋處理中,為了防止滲瀝液對地下水的污染,我們采用了國際流行的人工防滲措施,就如三峽庫區那些貧困地區,也普遍采用了土工布加高密度膜的防滲結構;為凈化滲瀝液,一些地區引進了昂貴的“ 反滲透 ”技術設備,處理每噸 污水 的投資近10萬元,運行成本達數十元。在焚燒處理方面,我們多年研究低發熱量垃圾的適應性問題,但不可能改變燃燒科學的一些基本規律,燃燒的效率低和費用高是難以避免的;由于混合生活垃圾成分復雜,焚燒污染嚴重,目前采取了國際先進的治理技術,煙氣處理的投資幾乎和焚燒主體相當。在生物堆肥方面,一些城市引進了美國、德國等機械設備,但依然解決不了生活垃圾的分選問題。
借鑒國外經驗和加強污染治理,原則上都是正確的,但面對實踐中的問題,要反思:一是讓國外的技術來適應中國的垃圾,還是使中國的垃圾去適應這些技術?二是一味強調污染的末端治理,還是從源頭去控制和減少污染的產生?在調查研究、科學試驗和工程實踐的基礎上,我們提出了調整技術路線的建議:
首先,大部分城市生活垃圾適宜生物 預處理 ,重點削減垃圾中的水分和有機物,改善垃圾特性,為后續處理和減少污染物創造條件;第二,強化垃圾的機械分選,提高?昆合垃圾分揀和分類效率;第三,合理選用分類處置技術,優勢互補;第四,審慎發展混合垃圾焚燒技術,加強技術經濟的綜合評估;第五,限制混合垃圾直接填埋,源頭控制污染,減少土地消耗。
2.3 關于資源回收利用
一般認為,我國龐大的“拾荒大軍”基本解決了垃圾中資源回收問題,在最終處理過程中,可直接回收的廢物寥寥無幾,主要通過焚燒發電進行資源利用。但是,調查表明,在生活垃圾最終處理環節,可以直接回收的廢物超過20%,其中塑料和橡膠占6%-9%,紙類4%-6%,還包括一定量的織物、金屬和玻璃等。這些可回收物資一燒了之,不僅利用效率低,還造成嚴重的煙氣污染。實踐證明,只要解決了機械分選和篩分技術,垃圾中的可用資源絕大部分能夠直接回收,同時可生產約占垃圾總量8%的高質量基肥,可以首先用于城市綠化和林業。我國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應當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注重垃圾資源的直接回收利用,著力把生活垃圾處理發展為資源再生產業。
3 示范工程的啟示
1996年以來,美商國際集團(以下簡稱“美商”)考察了國內200多個城市,對生活垃圾的特性進行了深入研究。1998年“美商”在大慶市建設了第一座資源化的垃圾綜合處理廠,同樣經歷了一系列挫折(從美國引進的設備成為一堆廢鐵),但是開始探索出適合中國生活垃圾特性的處理思路和工藝。2002年,上海浦東新區經過多方考察和嚴格論證,確定由“美商”投資建設垃圾綜合處理廠,每天處理1 000t生活垃圾。2003年5月,項目建成并投人試運行。該項目的新思路和市場化運作方式引起建設部的高度關注,先后8次派人進行調研,并組織專家跟蹤調查。2004年2月,建設部城建司召開現場會,進一步考察和研討,專家評價認為:該項目針對中國垃圾的特點,采取綜合處理技術路線,充分體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原則,提供了大規模工程的實踐經驗,有重要的借鑒意義。2004年4月,該項目被列入建設部科技示范工程。
這一項目的主要特點和效益概括如下:
3.1 高效的生物 預處理 技術。
通過倉式好氧發酵,首先實現垃圾水分和有機物的減量。水分由60%-80%減少到約35%,揮發性有機物降解50%左右,總質量減少約40%。垃圾特性改善,利于機械分選和后續處理。
3.2 先進的機械分選設備。
全套國產化設備,對垃圾中可用資源的回收率超過90%,包括塑料、紙類、金屬、玻璃、電池、打火機等。同時,實現垃圾的自動分類。
3.3 適用的分類處置技術。
有機物二次發酵,精制堆肥,產生量約為垃圾總量的8%;竹木紙織類焚燒,熱能利用;殘余物填埋,最大程度地實現減量化(不超過垃圾總量的20%)。
3.4 合理的“三廢”治理方式。
垃圾的水分主要通過水氣蒸發去除,少量滲瀝液回用于二次堆肥發酵;有機物通過生化堆肥,化害為利;焚燒以“柴火”為主,煙氣污染減少;殘渣填埋盡可能減量化、無機化和低水分,從源頭削減污染物;采用生物除臭技術,有效控制大氣污染。
作為市場化運作項目,“美商”的建設投資近2億元,并承擔全部運行責任和費用。按照特許經營協議,上海市浦東環境衛生管理部門派駐監管員進行全過程監督,政府支付垃圾處理費每噸50元。這一成本,相當于焚燒處理的1/4,甚至低于填埋處理的費用。當然,投資者也有自己的盈利模式,據了解,通過賣“廢品”每噸垃圾可收益30多元,每噸有機基肥還能賣出200元左右。
“美商”示范工程給了我們重要啟示:一是“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垃圾處理模式可以實現;二是政府和企業雙贏的市場機制能夠建立。
4 建議措施
4.1 加強垃圾 預處理 技術的科學研究。
通過生物 預處理 ,實現水分和有機物的減量,改善生活垃圾特性,將對后續的焚燒、填埋等都可能產生積極的影響。根據我們對北京順義垃圾焚燒廠的初步測試,生活垃圾經過簡單生物發酵和篩分后,減量近50%,發熱量提高約2.5倍,具有顯著的技術經濟效益。
4.2 加大垃圾分選設備的開發力度。
“美商”經驗證明,生物 預處理 將為機械分選創造有利條件,同時有針對性地改善分選設備的性能也很關鍵。建議國家安排適當的扶持資金,支持國產分選設備的研究和開發,進一步提高資源回收效率。同時,要加強對“廢品”加工和利用的監督管理,通過發展規范化、規模化的資源再生產業,逐步解決“拾荒大軍”的問題。
4.3 鼓勵使用再生有機肥。
城市政府要制定政策,對于符合標準的垃圾堆肥,鼓勵在城市綠化和林業方面優先使用,逐步減少化肥使用量。
4.4 在實踐驗證的基礎上,調整并完善技術政策。
提倡對生活垃圾進行生物 預處理 ,重點削減垃圾中的水分和有機物,為后續處理和減少污染創造條件;強化垃圾的機械分選,提高混合垃圾分揀和分類效率;合理選用分類處置技術,大力發展垃圾處理資源再生產業,逐步限制混合垃圾直接填埋,注重源頭控制污染,減少土地資源消耗。
免責聲明: 本網部分文章和信息來源于互聯網,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和學習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立即聯系管理員我們會予以更改或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對使用本網站信息和服務所引起的后果,本網站不作任何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