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飾石材表面上呈現的水斑或水跡從形成機理上分析,主要有四種:
第一種是石材直接或間接地與潮濕或與水源相連的情況。例如南方的一些彼鄰潮濕的地面和墻面,或是附近經常有水滲出的部位等,經常可以看到石縫隙附近石面上的水濕印跡。
第二種是因為石材內部或表層的微孔隙中含有某些鹽或堿。這些鹽或堿往往是粘貼后隨著石材表面水份的蒸發,后續水份的不斷向外補充而將鹽堿集中于石材表面層的。鹽堿形成的水斑有兩類,一類是一些易潮解的鹽或堿,它們具有較低的水蒸氣壓,故會吸水份直至達到與外界水蒸氣壓的平衡,而石材微孔隙產生的附加壓力(微孔毛細現象)使平衡更加有利于吸附更多的水分,因此不論外界天氣如何,石材表面水總是干不了。另一類是一些鹽的半透明的結晶體,它們占據在石材微孔隙中,使表面光的反射率發生變化,粗看起來很像是石材被潤濕了。
石材表面層鹽堿的來源主要有:
①濕法粘貼時水泥、泥灰漿或添加劑的鹽堿成分;
②附近泥土或地下水中隨水份而遷移來的可溶性鹽堿;
③環境污染或酸雨作用后的沉積物;
④石材在開采、加工、搬運和露天存放時帶入的鹽堿,如切鋸和拋光的冷卻液等;
⑤石材安裝后的清洗液和護理液等的帶入。
第三種是由石材本身礦物原因形成的水斑。除了石材本身所含的一些可溶性鹽和不穩定化學物質外,有些石材的內部還含有包裹體,這種包裹體是巖石在形成過程中所“捕獲”的外來物質,它們可能以氣態、液態或固態形式存在。當巖石切開后,這些有的會逐漸擴散開來形成斑痕,有的斑痕只是使局部色澤稍暗,很像水的濕痕。
第四種是已經干了的類似于水斑的印跡。產生的原因或是濕法粘貼,或是曾經滲水,或是裝飾面下的潮氣,或是其他潮濕粘滯體浸入等原因使石材裝飾面某一區域在較長時間中處于濕潤狀態。濕潤的表面比干燥的表面更容易吸附灰塵,吸附的污物經過一段時間會滲入石材表層的微孔隙,即使后來整個裝飾面干了,由污物表現出來的水斑的印跡也會留下
在上述四種水斑(或水跡),對石材危害最大的是第二種,即可溶性鹽堿的存在。鹽結晶破壞(也稱鹽風化)已經被認為是損壞石質建筑和石質文物的最主要的威脅。水斑、水跡的預防
如上所述,水斑危害大,清除困難。隨著人們對水斑成因的認識越來越深入,水斑或水跡的預防也逐漸成為石材裝飾工程的業主們、設計者和施工單位最為關注的問題。根據水斑的四種成因,常用的施工前的預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幾種:
(1)、由于石材是親水的微孔隙材料,會自動吸水和傳遞濕汽。注意阻斷水源、隔離潮濕和及時排水是石材裝飾工程必須首先考的問題;
(2)、填塞石材底部的毛細孔,作石底防護,以達到阻斷水泥、沙漿或褥加劑中鹽堿成分,以及附近泥土或地下水中的可溶性鹽堿滲入
石材。石底防護劑成分主要為有機高分子樹脂或無機膠體,并且多數是成膜型材料;
(3)、對石材的正面和側面作表面防護(防水)處理,以避免因施工、環境污染、及清潔護理等原因帶人的鹽堿或物。常用的表面防護劑
大多數為硅或氟的(有機或無機)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滲透性和憎水性,并且多數無明顯膜層,有一定的透氣性;
(4)選用化學成分穩定的石材,以避免由于石材礦物成分變化而產生斑痕。
總之,石材的水斑或水跡是一種較難治愈石材病,事先采取預防措施是最經濟的效的方法。如果已經有了水斑或水跡,目前我們也有了化學去除的辦法,最關鍵的是要對癥下藥。
免責聲明: 本網部分文章和信息來源于互聯網,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和學習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立即聯系管理員我們會予以更改或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對使用本網站信息和服務所引起的后果,本網站不作任何承諾